早在差不多十幾年以前,還是在學的我已經有認識基督教信仰的機會,透過《野谷》:一個專為年青人舉辦的戶外活動,希望藉大自然的奇妙,啟發年青人去思考生命和認識基督的機構。但我等候信主的時間很漫長,雖然我已經認識了這個信仰,身邊的好朋友也大多是基督徒,但我都仍然沒有想過信主。然而,就在2010年,在數個恩典之旅中,我卻突然認真思索這個信仰,再進而嘗試開始去感受神。「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7。神在最合適的時間、環境及人的環抱下,使我剛硬的心軟化。
在我認信主後,在持續認識聖經的教導下,重整了我的人生觀,不斷提醒我需要持守基督的價值觀,更一步一步釋放我的心靈,開放自己容許別人進入,更走出去認識及愛他人。透過實踐,更確認我們愛,是神先愛我們。
回想我決志時間就在2010年5月份,不經不覺已過了七個年頭,回想神給我的,並不只是喜樂和恩典,更加多是個人的成長和學習,經歷了許多,很豐富,以致我於每時每刻,回望過去及現在的一切,我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蒙福的人,滿有祝福,展望將來,更相信靠著主,會有更豐盛的生命。
與很多人一樣,我接觸信仰的場景是在學校。猶記得我就讀的是一間基督教中學,每天早上都有一段唱詩的時間,或許因為我喜歡音樂,所以當其他人打呵欠的時候,我卻會很用心地去唱每首詩歌:「神是愛」、「年輕人」、「人算什麼」,神就這樣在我心中撒下得救的種子。
直到我在中四那年的復活節,學校如常舉辦佈道會,雖然內容已經很模糊,但是我還記得當時講員在台上呼召時心裏的感動,原來耶穌是多麼的愛我,祂愛我愛到甘於受苦犧牲,原來我依然是被愛的,於是我鼓起勇氣站起來接受耶穌基督為我的救主,事就這樣成了。
當然,信主後的故事並未完結,信主後的我與其他普通人一樣要面對學業壓力及生活的跌撞,也如迷羊一般沒有教會生活,但是多年後的今天,回望過去,神正正就是那一位掌管歴史的神,祂的各種安排在我來說皆有其意義。將各種經驗串連起來,就顯出父神要尋回失散兒子的美意。我萬想不到多年後一個偶然的夾band邀請,最終使我老遠由葵涌去到沙田堂崇拜及參與小組生活。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感恩神是那一位賜智慧的神,開兒子的眼睛。亦感謝神使我遇見了各位天使,一步一步引領兒子回家。我實在不敢想像如果沒有神的帶領,生命會是怎樣的光景。如經上所記,「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若不是神引領,斷不會有現在的我。感謝神教䁱我何謂寬恕,何謂感恩,何謂愛。
在今年年初,小組組長邀請組員立志定下2017年的目標,我當時的禱告是求問神我能夠為祢作什麼?我想,我可以作的很有限,但我還是希望藉著今天洗禮的機會向大家介紹這一位創天造地同時又滿有慈愛的神。將榮耀歸於主,哈利路亞!
沙綠區:
林俊傑
以前的我,朋友會用沉默來形容我,對於一切都好冷淡,並不與人交心,活在自己的世界。當時我並未接觸過任何宗教,好幾次朋友邀請我返教會,我亦婉拒了。因為我覺得人們口中的神只是人所空想出來的,沒有任何證明令我覺得神真的存在。中五會考結束後,會考生總有一段空閒的假期,等待會考的結果。百無聊賴的我每天都只是呆在家中打遊戲機,突然有一天,我主動問朋友可否帶我返教會,原因只是返教會可以與一班人玩。教會小組的生活令我認識了一班弟兄姊妹,有玩樂時間,有學道時間。慢慢我認識了上帝,當時雖然我相信上帝存在,但心中總有疑問,疑問在於「為何我感受不到上帝?」「上帝太遠,我觸摸不到。」口中決志相信上帝,心裡卻懷疑上帝。
直到中六,亦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有一天,學校午飯時間,我如常打算回家與我患病的爸爸食午餐,當我叫醒躺臥在床上的爸爸時,心裡一慌,我爸爸竟然沒有反應,在等候救護人員期間,我多次呼求上帝,讓我爸爸不要離開,救護人員到場,亦親口告訴我,我爸爸已經離去,當刻的我心有如被刀割下,心中留有一個空洞。日子特別難過,爸爸的離去令我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只想躲在一角,自殺的想法不斷在腦中浮現,但心中總有聲音阻止我。縱使我沒有心情,但每當星期六,我竟然有返教會小組。在小組當中,我分享所發生的事,當刻組員們關心我,亦為我一家祈禱,我感受到小組不只有歡樂,更加有愛,但當時不明白這愛由何而來。
由於我停學一段時間,學校安排我重讀中六。第二年中六,原本我打算不認識任何人,亦無心情認識任何人,封閉自己。當時看任何事都是灰色的,事情往往出人意料,有幾位基督徒同學不停同我談話,不斷分享自己的屬靈生命,慢慢地我開放自己心靈,與他們分享,同他們一起服侍主,加上當時每日都有不同的事情或活動,完全沒有時間給我停下來,奇怪在於,我仍樂在其中。
我發現上帝在我生活中出現,開始每天找尋上帝,當中的改變連我自己都驚訝,亦覺得愈親近上帝,就愈有能力。上帝亦藉著不同事,令我改變,從前寡言的我,變得不再寡言,我亦真正決志相信上帝。
上帝是那位將詛咒變為祝福的主,在我傷痛時,上帝安排好多的人醫治我的傷痛。小組弟兄姊妹或者幾位基督徒同學,本來是不認識的人,但卻可以無條件地互相分享,彼此支持,上帝的愛可能往往就透過小組、同學、不同的人傳達出來。「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原來上帝可以好近啊!
沙奮區:
趙炳華
我的名字是趙炳華,一個普通的名字,但因為信仰讓我不再普通。
我在一所鄉村小學長大,一班大約有十多人,當時成績尚算不錯,在小六考試中,我更考獲第四名,獲派一所一等中學,這結果我也真是意想不到。在中學初期,由於自己的根基不太好,結果在中學階段,成績一落千丈。此外,我中學時期更沉迷電視遊戲機,結果在中五的一次考試中,英文的成績十分差,當時的我也沒想到自己的人生將會是怎樣呢!
還記得有一天,任教英文科的老師,他在放學後要求我們留在課堂裡,他細心地教導我和另兩位同學,隨後,每星期教學後,也會為我們補習英文課,一天一天地過去,在一次的邀請中,這位老師帶領著我們到教會認識耶穌基督,自從這天開始,我第一次接觸信仰,在一次聚會中,我心被感動,最終決志信主。中學畢業考試,我英文科合格了,但仍沒法升學,結果投身了社會,並開始半工讀的生活。
投入社會的路途中,「信仰」開始陶造我心靈。在工作的日子,我一直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在一次偶然的接觸中,我加入了義工小組,認識了一位信徒,她帶領著我和一班義工朋友,把關愛帶到貧困山區的孩子裡,那份平安和喜悅,真是讓人溫暖。經過多年的工作,我慢慢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就是在生活裡把上帝的愛實踐出來。
回想,基督的愛從來也在我們身邊,當你感受過,你就會深被感動,經歷過的你,又會如何回應上帝的愛呢?我即將踏入人生另一個階段,很快成為別人的丈夫,這刻,我願意委身於基督信仰的路上,並組織有耶穌基督基督的愛的家庭,活出「愛」!
沙少區:
陳淑彥
「為什麼你會信耶穌?」
我從不知道怎樣可以提供一個好的答案。決志信耶穌已經是從小學時代的事,要形容自己信主前後的不同,實在很困難。上帝讓我經歷的,是一種平凡、卻又很真實的信仰。
小六升中一那年的暑假,朋友把我帶到了沙田堂。當時我是小組裡年紀最輕的一個,跟在一群「大人」的身後,一起玩遊戲、唱詩歌、讀聖經;簡單而輕鬆的教會生活讓我感到滿足,對一個中學生而言,大概沒有甚麼比玩伴更重要的了。更重要的是,小組的生活調節了我感壓力很大的讀書生涯,公開試最後也算是捱過了。然而,這個時候的我沒有思考信仰,也不確定自己要跟隨的是誰,不知就裡的就過了幾年。
首次認真面對信仰是唸大學的時候,大學是一個讓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世界觀是如此狹窄的地方。在吸收新知識的同時,我渴望自己可以建立更全面的視野,在課堂上偶爾談到宗教的題目,不少的學說認為宗教是社會的工具。那個時候我看到了自己信仰上很多的無知,有很多我解答不到的問題:大至教會在某些議題上的看法、小至牧養的模式,然後開始衍生了一堆不想返教會的理由。
漸漸的我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信主了。
轉捩點是三年級那年的春天。
我去了夏威夷留學,認識了一位大學福音事工的傳道人,她是一位殷勤愛主的牧者,在我徘徊在信仰邊緣之際,是她把我撿了回來。每次碰面的時候,她總是全神貫注地聆聽著每個學生的分享,她常常為一件件很微小的事感恩,同時也看到了每個人的好。有一次我們在學校查經,讀到了以賽亞書40章,其中29-31節印象特別深:
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
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They will soar on wings like eagles;
They will run and not grow weary, they will walk and not be faint.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她一本正經地的說:「Charlie,不要忘記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位置,你要專心等候衪,誰知道你的calling (召命)是甚麼呢?」她為我祈禱,希望我能在生命中找到神。
雖然她沒有把一些我很想要的答案給我,但她讓我明白到一件事:若要重新得力,必須要先回到神的身邊。那天我開始回想起上帝在我生命中的作為:給我很多機會、學習愛人和被愛。我也為著每天的小事感恩,發現原來自己無法想像一個沒有基督的人生。
離開小島的那日,我對她說多謝,you are truly the blessing in my life (你是上帝在我生命的祝福)。
信主的路沒有從此一帆風順(倒是碰釘子的情況越來越多),但至少我得到了一個「奔跑不困倦、行走不疲憊」的真理。我接受了自己是一個心中仍然存有疑惑的基督徒,同時也將上帝在我身上的作為銘記。
打開你的心,讓上帝走進你的生命,衪會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感動你。
曾偉鋒
我小時候是很喜歡自己的家人,而且關係也很好,特別是和爸爸的關係。在我還讀幼稚園的時候,爸爸還要上班工作,每天上班前都會問我想要什麼,放工後就買回來給我,然而我爸爸都要是一個嚴格的父親。他對於我品格上很有要求,當我頑皮時,亦會毫不留手地打我,不過在我心目中,他仍是一個好爸爸。我自小就很怕死亡,更害怕親人會離開我,特別是我爸爸,因為他年紀已經老邁,我常常都會在想希望爸爸能夠長壽,等自己長大後就有足夠的承受能力才去面對,那時我還未認識耶穌。
當我升上小學時,我爸爸幫我選擇了一間基督教小學,那時我才第一次認識耶穌。在學校生活裡,經常都會接觸到宗教信息,例如宗教堂,節日及牧師分享等。然而認識不等於相信,我雖然對耶穌有一定認識,但我只是把這些認識當作一個故事而已。當時的我品學兼優,當然覺得自己很好,並不覺得我生命中需要神的愛或幫助。不過我天生喜歡參與活動,所以在小四的時候一直都有參加團契,只是抱著玩樂的心態。
到了小五小六的時候,因為我正值踏入青春期,本性自大和驕傲,便疏於學習,因此成績一落千丈。正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因為成績問題,我與家人的關係也漸漸變差,動不動便嘈吵,繼而動武,那時候覺得自己的家沒有愛,而自己都不懂怎樣去愛他們。
然而我都有繼續參與學校團契,後來認識了一班弟兄姊妹,無所事事的我便跟了他們返教會。在初時,返教會只是因為與他們建立了關係,當作見朋友一樣,而且經歷完教會的少年夏令營後,便喜歡了返教會,因為教會有很多活動及遊戲參與,然而我未讓耶穌進到我心。
直到第二年參加教會少年夏令營,我記得有一天晚會的主題是關於家庭,讓耶穌的愛充滿自己去愛家人。當時我聽完講者分享後,我淚流滿面,傷痛好像從淚水中釋放出來,心中跟耶穌說我需要你的愛,懇求耶穌教我如何去愛家人,然後在腦海中浮現了一句小時候已經看過的金句就是:「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四章十八節。那天晚上我接受了耶穌成為我的救主,縱然我與家人的關係未有即時的改變,然而耶穌在我心裡動工,讓我心裡有愛,一切的傷痕都除去,學懂如何向家人表達愛意,關係漸漸得到改變。
雖然如此,我內心仍然會害怕死亡,更害怕面對親人的離開,然而在我二十五歲的時候,爸爸離開了我。那時我才明白到就算是我長大了,而且承受能力也大了,但那種傷痛並沒有減少,依然很難去面對。在我爸爸臨離開我們的時候,在醫院的窗外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彷彿上帝就藉著這道彩虹安慰著我們的心,告訴我們祂已戰勝死亡,提醒我們祂所給的應許,這就是永生的盼望。縱然此刻傷心難過,但上帝讓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刻,祂都會與我們同在,會陪伴我們走過,祂的愛時時刻刻圍繞著我們,就如詩篇二十三篇四節所說: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死亡只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終結,因為約翰福音說明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既然我有了永生的確據,我還害怕什麼呢?所以我相信耶穌會帶領我爸爸戰勝死亡,走進天堂,同樣地我都相信耶穌都會帶領我,讓我們日後再次在天堂相見。願一切榮耀頌讚都歸給我們在天上的父!
李苑瑩
第一次回到教會小組是在初中二的時候,一位同學邀請我和另一位同學回到教會小組,我抱著嘗試一次的心態,便回到這裡的教會小組了。令我更認識耶穌基督,乃是小組的牧養和愛,初時參與小組時,感覺小組組員很特別,他們擁有一份樂天,願意分享,幫助別人的心,好像在他們身上看見耶穌。每一個星期六,彼此祈禱、敬拜和讀聖經,小組每次完結時有一個彼此代禱的時間,好像耶穌就在中間聆聽我們的禱告。其後在他們栽培下,我決意信主,接受耶穌基督為我生命的救主。
信主後的我生活不是代表一帆風順和沒有犯罪,有時活著只得軀殼,卻沒有靈魂般,例如讀大學時,常以「忙」,「累」等藉口不返教會,那時每天都靠著自己的能力在病房實習,雖然身體累,但心靈更累,感到孤單無助,試過無故地哭。但每當想起耶穌的愛,心裡總有安慰,明白我不是孤單一人在地上生活。祂的愛也令我明白我是地上的「客旅」,應遵行大使命,把目光放回天上。神亦在我生命放了很多天使,亦提醒我神在不同人有不同的生命見證,都是互相勉勵。透過洗禮,我希望在眾人面前確認我信主耶穌基督和有永生的確據,往後我更愛慕神話語及希望神可以帶領更多身邊的家人朋友信主。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5:17